从“一款爆款三个月就被上百家企业仿造”的同质化困局,到专利数量超4990项的产业升级;从“贴牌代工出口价400元、贴国际品牌卖4000元”的利润落差,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底气提升……“中国刀剪之都”阳江的五金刀剪产业版图持续拓展的背后,离不开人大力量的推动。
近年来,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打好立法、监督、代表履职“组合拳”,推动五金刀剪产业从“制造”向“质造”“智造”跃升。
“阳江刀剪产量占全国70%,但同质化竞争严重,利润率普遍不足10%。”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深耕刀剪行业三十余年,他仍记得3年前面临的困局,“一款爆款产品上市后,三个月内就会出现上百家仿制品,企业习惯‘跟风模仿’。”
面对这一“内卷”困局,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先后9批次组织省市人大代表深入企业走访,开展服务产业发展专题视察调研。调研中,代表们发现:“尽管产业规模已突破550亿元,但企业分散、数字化慢、品牌附加值低仍是突出短板”,“人才结构性短缺、缺乏自主品牌、企业转型意愿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壮大”,“政府需在引才、基建、创新等方面发力,促进产业聚集”。
对此,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将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制定5个工作方案、27条具体措施,推动《阳江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五金刀剪产业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阳江市关于加力推动五金刀剪产业稳产提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
截至2024年底,阳江市刀剪企业累计获得专利超4990项,出口量占全国85%,培育出“十八子作”“王麻子”等中国驰名商标。
“一套菜刀出口价400多元,贴上国际品牌标签后售价飙升至4000多元。”这样的价格反差,曾让阳江刀剪人心中刺痛。为破解“一流产品、二流价格”困局,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将质量提升纳入工作重点。
“建议出台文件鼓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议在债券、用地等方面优先支持刀剪产业”“建议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这些来自全市16个人大代表产业联络站的“金点子”成为重要参考。
2024年出台的《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统一市场管理容错机制,为行业留足发展空间。得益于这一政策,广东苏仕兰公司的“等温爆炸淬火热处理”技术顺利落地,使刀刃硬度达到62HRC,超越德国双立人同类产品。
聚焦科技创新组织专题调研,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审议政府专项报告,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深化“企业大走访”……一系列监督举措推动阳江刀剪“质造”持续强化。十八子集团研发的“三好钢”新材料重新定义行业质量标杆;苏仕兰公司“桑刀二号”以2560.99毫米切割深度斩获业内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今年初,“阳江五金刀剪”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名单,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9.5%,拥有“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等15个国字号产业平台。
“在国际市场上,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主动权。”阳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道出产业突围的关键。
为帮助代表更新知识、拓宽思路,阳江市人大常委会把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代表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我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我们可以推动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制定由我们阳江主导的刀剪标准。”省人大代表、王麻子科技(阳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嘉良在参加代表履职能力培训班后感叹。
高质量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成为阳江刀剪产业抢占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据统计,近三年来,阳江市人代会共受理了200多件代表议案建议,多数涉及品牌打造、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等。如“完善治理安全风险与质量诚信管控体系”“加强阳江五金刀剪品牌宣传”“推动本地钢企建立刀剪用钢材生产线,实现关键原材料自给自足”等。
这些聚焦标准突破的议案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具体成果。李积回牵头参与制定的《陶瓷刀的要求》国际标准;钟嘉良牵头修订的《旅行剪刀》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截至目前,阳江五金刀剪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8项。
阳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增强履职能力,进一步擦亮‘中国刀剪之都’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