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长能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大年初三,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一位母亲正带着孩子,仔细辨认一件元青花高足杯内壁的诗文。稚童或许只能勉强辨认字形,但那秀美的书法、灵动的气韵、隽永的青花,也许已在小小心灵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春节假期,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文化氛围浓厚。讲解员介绍,曾有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在博物馆旁边的酒店连住几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泡在博物馆里。据统计,2024年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超60万,同比增长近50%。县城里的博物馆,何以能有如此吸引力?
靠的是人无我有的特色馆藏文物资源。元青花存世数量极少,被公认为稀世珍宝。凭借当地1980年一次性出土的19件元青花,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成为国内馆藏元青花数量最多的地方。
青花云龙纹兽耳衔环盖罐是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件,纹饰多达12层,色泽苍翠浓艳,纹饰运笔酣畅。6件元代青花带盖瓷梅瓶的内壁和底部,分别墨书“礼”“乐”“射”“御”“书”“数”等铭文,造型优美、纹饰丰满、主题突出,入选“江西十大镇馆之宝”。青花风韵、幽蓝神采,借助丰富且科技感满满的展陈手段,博物馆为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擦亮了这座中部县城的文旅名片。
千县千面。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为一睹明代及以前唯一一份殿试卷的真容,研究者从各地奔赴山东青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陈列的158枚楚金币,吸引游客前来一探2000多年前炼金技术之究竟;很多人来到陕西汉中勉县博物馆,只为从“魏黄初七年造”铜弩机等文物中感受真实的三国。市县博物馆为何频频“出圈”?最独特的,就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发展文旅还是振兴产业,都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长。这里面,应有认识自身的清醒洞察,有懂得取舍的深厚定力。因地制宜不是好高骛远,不是看什么产业赚钱就跟风发展什么,不是看什么IP火就模仿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将基本盘打得又牢又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高安不仅有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是全国最大的县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拥有近200家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汇聚了20余万从业人员。近年来,建陶消费模式改变、市场竞争加剧。面对挑战,出路何在?
设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当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通过配料、施釉、抛光等全生产流程数字化,产品提优增值,优等率由90%提升至95%,损耗率下降25%。一家企业投入1600多万元完善数字化系统,单位综合能耗下降31%,碳排放少了,发展路子宽了。
发展日新,山川日新。因地制宜的方法论里,也包含对时与势的准确判断,内蕴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胆魄勇气。
人们常说,“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华文明繁盛的花园中,当有县域文化的争奇斗艳;中国经济深厚辽阔的大海里,少不了县域经济浪花的翻腾激荡。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特点、发挥特长、彰显特色,做好因地制宜这篇文章,一个个县域必将更加充满生机活力。(邹翔)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线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